王家耀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教授。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主持国防型号项目等20余项,其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方法》、《理论地图学》、《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等8部;主编并出版学术论文集《数字制图技术与数字地图生产》等2部;发表学术论文“小浪底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等80余篇;培养硕士34名、博士29名,指导博士后3名,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家耀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80年代主持建立了地图数据库及应用专业,90年代主持建立了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将地图制图专业拓展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在中国地图学的现代化“升级”进程中,王家耀始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从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学起,到开设计算机地图制图专业,主持建立地图数据库,组建科研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王家耀对计算机制图进行了拓荒性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彻底改变了这一领域的面貌。过去手工编绘一幅内容复杂、精度较高的地图,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现在通过计算机辅助制图,效率提升到只需十天左右。
人工智能时代的地图学,则属数据密集型计算范式,以时空大数据为对象,综合利用“数据、算法、算力”人工智能三要素,解决地图学领域的一系列难题,但是,地图自动综合一直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学界的‘国际难题’,让机器理解地图图形,并实施尺度(比例尺)变换的空间推理,在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均属于前沿难题。
面对这一地理信息产业的国家重大需求,王家耀率领项目组迎难而上,突破了地图自动综合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上的一系列难题,使我国多尺度地图数据库建设水平在短期内整体赶上了发达国家,特别是在空间关系理论、地图综合算法和地图综合软件研发等关键点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也因此在2021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当前,时空大数据正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王家耀作为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和河南省时空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在长期从事自主可控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对“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技术体制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展现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模式的优势。
“通过建立时空大数据平台,可以为新型智慧城市‘大脑’赋能,在‘一个平台’或‘一张蓝图’上进行城市的一体化规划,有效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