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智慧头脑”的碰撞,这里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4-09-18

ba80cc1ba787a77cbf6a64c40d9de1d7_fde984d2ba8e471ab2dbe24dad75a9fe.png


无锡锡山区站到了一个“特殊领域”的聚光灯下:

2023年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立项,由中科院与锡山共建的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位列其中;

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第一批支持榜单上,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上榜,是无锡唯一一家上榜的机构。


再仔细盘点一下,我们猛然发现——

不止是这两所研究院,这几年,锡山敞开怀抱拥抱大院大所,已经在悄然不觉中抢到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及科创平台。

锡山,什么时候开始发力院所经济了?

来自大院大所的“智慧头脑”,会与锡山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01.

上海交大,和锡山一起开了家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是锡山区2021年签下的项目,2022年6月18日,交大筹备团队正式来锡山筹建研究院。

这个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领衔,主攻碳中和能源和动力。

一年多时间内,这支团队人数已扩展到42人,并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院士-专职研究员-高工-研究生”科研梯队。

一年多时间内,他们申报了11项专利,引进孵化出6家企业。


是什么让这所研究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

在接下来的深入探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林赫常务副院长告诉我们:

从技术与产业的匹配度上来看,上海交大与锡山联手可谓是天作之合。

一方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最具实力、最富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学院之一;另一方面,无锡拥有汽车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强大基因,产业链配套完整,为研究院的产品研发生产提供了必要支撑。

林赫说,建研究院的目的就是引入黄院士和他的团队,让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与无锡的动力产业优势深度结合,推动碳中和能源、碳中和动力及动力智能化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

其实落地锡山之前,研究院团队也曾考察过其他地方,但锡山区拿出了满满诚意:

不仅给足了资金支持,还为研究院提供了位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的独栋研发总部用房、开发区东部科技园的两栋产业化载体用房。

更为重要的是,锡山还与研究院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落地锡山后,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提出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即分别成立事业法人单位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企业法人单位江苏上交碳中和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公司由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交大团队共同出资成立。

在林赫看来,这套运作模式彻底激发了团队活力,上至前沿技术创新端,下至产品应用端,科技与生产力深度对接的壁垒被打破,一条通往未来的路逐渐清晰。

聚焦碳中和核心技术,目前研究院已经在氨燃料发动机、醇氢发动机、碳中和燃油喷射、高效混合动力等方向开展创新攻关,并与吉利汽车、徐工集团、玉柴、中船等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研究院布局的碳中和能源及动力产业集群,已引进6家孵化企业,覆盖碳中和发动机、高性能电机、混合动力、醇氨在线制氢、热管理等核心技术及产品;

正在筹建中的1万平米产业集群载体,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生产,产值将突破亿元;

今年,研究院的“碳中和醇-氢智能动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还获得了第十一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三等奖。

双碳背景之下,碳中和绿色能源制备与动力产业将迎来巨大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建成填补了锡山区的产业空白,按照规划目标,研究院将牢牢扎根锡山,并在这里打造碳中和能源-碳中和动力-零碳交通产业链,吸引高端人才汇聚,带动配套企业落地。

不难想象,假以时日,快速成长中的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将很可能成为锡山经济新的增长极。


02.

锡山模式:创新链带动产业链


事实上,对新增长极的憧憬正是锡山引进大院大所合作项目的底层逻辑。

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在内,落地锡山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共有7家,分别是:

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湖南大学无锡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区块链研究院、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和南京大学无锡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


仔细梳理这7家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发现一个特点:

从集成电路到生物医药,从新能源到高端装备制造,这些科创平台一个个都与锡山区的特色专业园区相契合。

另外,林赫还向我们透露,依托研究院的碳中和动力产业园目前正在规划中。

大院大所是创新源头,用精准发力来布局未来产业,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是锡山拥抱大院大所的战略意义所在。


实际上,锡山早在几年前就悄然布局了。

为了深入链接大院大所的“创新力”,自2021年起,锡山已经连续3年举办大院大所创新发展大会。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就是在2021年的创新发展大会上签约落地的。

2022年大会上,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揭牌,22个校(院、所、院士)企产学研项目,12个特色园区和校(院、所)合作项目签约。


今年,锡山区又进一步拓宽了会议的广度和深度。

这届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锡山区邀请了10名海内外院士,还有百余名院校教授、研究员等科技精英,参会的国内外高校院所共有68家,数量创下新高,并且来的这些院所都和锡山产业形成了相关合作。


逐年扩大的会议规模,折射着锡山的科创引力;亮眼的签约成果,彰显了锡山的科创活力。

在今年的这场会上,锡山区政府与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浙江大学无锡现代农业研究中心、锡山(大零号湾)创新中心、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研究中心签约,一批未来产业重点项目、重大科创项目、重大产学研项目集中签约;


同时,锡山区重点研发机构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科创18条”和锡山英才计划3.0发布;

“锡山清华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基金”暨“清锡未来行动计划”启动。

借助这次大会,我们不难窥见,锡山正在进一步完善区域科创生态。


03.

探索产学研用融合的新道路


这次大会上提出的“清锡未来行动计划”,是锡山区对于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锡山区与清华大学校企合作的“进阶版”。


都说科技创新“唯快不破”,可是如何做到“快”?

产学研用融合是法宝之一。

为了实现产学研用真正融合,锡山区与专业机构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创造性提出了“1+1+2”模式。

解释一下,第一个“1”,是一支专项基金,即锡山清华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基金。

这支基金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及新材料四大产业,将项目分为A、B、C三类,对于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锡山将按照企业投入经费1:1比例给予支持,每项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第二个“1”,是一支团队。清控科创在锡东新城商务区成立“清控技术转移(无锡)有限公司”,并组建了一支锡山-清华创新发展促进中心职业经纪人专业团队。

这支团队负责对锡山区产业的创新需求和清华匹配的相关资源开展系统性、专业化服务,推动清华大学相关学科与锡山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在产学研用方面形成深度合作。

本质上,这个“1”是在围绕锡山区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与科创平台建设相辅相成。

锡山区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近2个月的时间内,团队已经根据企业需求,推荐撮合了超过20个清华相关技术方向的专家团队开展合作交流。

也就是说,这一模式不仅弥合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技术专向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同时还第一时间给到真金白银,推动项目运转。

当然,这还没完。最后一个“2”,是建设“本地+北京”科创双飞地。


一方面,在北京清华科技园内设立锡山-清华创新发展促进中心,作为科创飞地载体。

另一方面,在无锡东站智汇港内建设本地载体——清控科创创新基地(无锡),由清控科创负责运营。

通过本地-飞地载体双基地联动,迅速挖掘并承接清华及长三角周边优质的科技类项目、人才类项目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作为锡山离岸项目孵化的桥梁纽带,科创飞地建设一直是锡山提升科创实力的重要一环。

今年6月,锡山首个海外科创飞地——比利时鲁汶(无锡)创新中心正式启用。

目前,锡山区在北京、上海、深圳、比利时鲁汶等海内外城市设立科创飞地达到8家。

除此之外,本地的科创载体建设锡山也一点不含糊。

据我们所知,映月湖科技园一期已正式投用,锡山工业芯谷、精准医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

有载体、有基金、有专业团队,有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正向循环,锡山与大院大所的合作,远不是签几个项目这么表面,远不止给钱和给地这么简单。


在锡山区举办第一届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的那年,锡山区制定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3年过去,得益于清晰的发展思路、完善的科创生态与产学研用融合新模式,锡山区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进展已不容忽视:

锡山区成功获评第二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区,是无锡市区唯一获评的区域;

在第十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锡山区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

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江苏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区;

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也得到了官方认可,前不久,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升级建设“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

这个冬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锡山区的科创与产业之花正共同绽放,绚烂如春。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