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卫星间距下,近地轨道大约可容纳10万颗卫星。由于太空轨位资源稀缺,本着“先占先得”为原则,各国都在加速卫星发射。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迈入应用阶段,预计未来5-10年,我国将发射通信、导航增强、遥感、空间试验等近万颗各类卫星上天。
智能化体现在卫星上的功用
庞大数量的卫星每天都会产生的海量数据。为了使星上的数据资源被最大化利用,就必然要提升星上数据处理的智能化程度。
虽然是一家初创型科技公司,但星测未来自主研发的星测、星溪系列产品,已成功在轨运行。凭借自身优势,星测未来正成为卫星载荷解决方案与在轨实时服务行业的领跑者。
星测未来的创始人兼CTO仓基荣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天文学博士后。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COO曹德志和仓基荣是同门师兄弟,CTO潘兴宇则是仓基荣的同年级同学。
“我们是从2019年开始策划创业的,最早是受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实验室发起的伽马射线暴探测的星座组网计划——‘天格计划’的启发”,曹德志谈到。
据曹德志介绍,当时创始团队注意到科研过程中的一个需求,即利用边缘端的处理能力,将卫星收到的数据快速处理并完成在轨触发工作,可以为地面的大望远镜后随观测提供预报,从而大幅提升科研观测应用的时效性。也许所有卫星都需要这种能力,当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开始探索卫星领域的商业化机会。
具体来看,目前星测未来已成功研制了星测、星溪和海月三个系列的产品。
其中,“星测”主要是给科学卫星提供空间天文观测、太空辐照测试等全流程载荷解决方案。
星测系列产品采用商业化器件及微纳卫星搭载模式,降低科学载荷研制成本,快速推动空间科学研究成果诞生;“星溪”主要面向卫星边缘端的计算需求,通过创新的超异构计算体系和软硬件协同加速技术,让卫星具备在轨高效数据处理的能力,比如实现在轨的图像处理、图像压缩,及一些目标识别等功能。
曹德志曾把星溪比喻为“大脑”。“以前的卫星获取数据回传地面,很像脑干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它有控制动作的能力,比如让卫星转个身,或者负责数据的链路,类似于建立了神经系统,但是缺乏深度思考的功能。有了星上计算单元,它就可以针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相当于有了大脑的概念”。
海月系列产品主要是为了降低用户使用产品的门槛,让它能够在地面端完成发射前的全流程验证以及科研教学。当算法方案在海月完成验证后,可直接迁移到卫星载荷中,减少后续调试工作。
有没有人在用它?
高科技产品自然要凭实力说话。而检验实力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没有人“用它”。
而星测未来早已有成熟的产品在轨了。
2022年2月,长八遥二火箭在文昌发射升空。其中的“巢湖一号”卫星搭载的正是星测未来研发的AI加速处理载荷“星溪”,这是该款产品的第一次在轨验证。
星测未来用测试结果证明了自身技术实力,在科学实验、遥感等领域与多位客户、多家头部卫星厂商达成相应的合作,比如在可见光遥感领域与长光卫星合作,SAR卫星领域则是与天仪研究院合作,已获得明确的客户订单。
随着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星测未来前景广阔。“国内几家头部的卫星公司已经在河北、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建立卫星批产基地。这些头部卫星公司总的年产量能达到100颗甚至200颗,已经具备卫星产业的批产能力,这就为像我们这样的中下游产业提供了机会”曹德志说。
星测未来计划将在算法应用上投入更多精力,发力下游应用服务,致力于成为最懂客户需求的卫星智能化应用服务团队。星测未来后续还将产品和应用拓展至航空、地面场景的其他高端装备等领域。
好风凭借力
刚成立不久,星测未来就获得启迪种子与合一加速的数百万元种子轮投资的战略融资。半年之后,启迪之星、奇绩创坛、真格基金也投了。
2022年5月,星测未来又拿到启迪之星、同创伟业、瑞昇投资、厚天资本、用友幸福投资等联合投资的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而最近的一次融资是在2022年12月,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的股权融资。
虽然拿到了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但大学生创业并不容易,曹德志也曾遇到诸多困难。不论是技术研发布局,人脉资源积累,还是市场商务开拓,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好在成立一年之后,2021年6月,星测未来就登陆北股交大创板,成为在大创业板挂牌的优质企业。
北京市大学生创业板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定位,秉承“创业带动就业、资本支持创新”的服务理念,建立了“政府+高校+园区+市场+资金”的大学生创业全链条跟踪服务新模式,截至2023年3月末,大创板展示企业数量累计达到277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33家,注册资本超20亿元,企业累计融资额超65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6000人。
今年8月,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在金融街揭牌亮相。星测未来成为首批登陆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的企业,而且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企业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