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计划”,中国赶上了吗

先进制造网
2025-09-19


在全球航天商业领域,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自2015年提出以来,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由数千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巨型网络,为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如今,星链计划已取得显著进展,发射了近万颗卫星,服务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600万用户,在技术和市场应用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那么,中国在商业卫星应用领域与美国相比,处于何种境地?中国赶上了吗?


中美商业卫星数量与组网进程对比


自2015年由SpaceX提出以来,星链计划发展迅猛。截至2025年9月,据统计其已发射近9700颗卫星,即便受卫星寿命到期及太阳风暴影响,有1300多颗掉落,仍有大约8300颗保持在轨运行,占全球活跃卫星总数量的55%,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宽带卫星群。


相比之下,中国的千帆星座计划截至2025年8月,已完成5批次90颗卫星发射,全面进入常态化发射组网阶段,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648颗卫星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


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计划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发射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序幕。千帆星座计划由上海市政府支持,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规划、建设与运营。该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将实施1296颗卫星,未来实现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的组网。截至2025年8月,“千帆星座”已完成5批次90颗卫星发射,全面进入常态化发射组网阶段。除了千帆星座,中国星网(GW星座)也在加速推进,计划发射约1.3万颗低轨卫星。在卫星研制方面,银河航天承担研制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核心单机产品均实现自主研制,采用面向批产的模块化设计,可实现批量化并行测试。在火箭发射方面,朱雀二号、谷神星一号、引力一号等10余款新型号商业火箭陆续首飞,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商业火箭发射次数累计达39次。中国星网(GW星座)计划在2025年底在轨卫星数量突破100颗,到2029年底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


从当前卫星数量和组网进度来看,中国与美国星链计划存在明显差距,美国凭借先发优势,在规模上占据领先。

t04426e6096f1907816.jpg



技术层面的较量与比拼


美国星链卫星采用先进的相控阵天线技术,实现与地面终端的高速通信,且第二代星链卫星具备卫星间激光通信能力,大大提升数据传输效率。目前,其在美国为住宅用户提供的下载速度约100 - 250Mbps,上传速度约为10 - 20Mbps,典型延迟约为20 - 50毫秒,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计划于2026上半年发射部署的第三代星链卫星,更是将从技术和效率两方面彻底翻新现有卫星宽带。不过,第三代星链卫星单颗重量达1吨,对发射载具要求更高,其部署深度依赖Starship星舰。但是,美国星链卫星网络稳定性欠佳,2025年9月15日凌晨就发生了网络服务中断现象,乌克兰军方也无法使用,这已是当年自七月以来的第三次中断。另外,太空垃圾问题也不容忽视,大量卫星发射增加了太空碰撞风险,对其他航天器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在卫星通信技术上也取得诸多突破,例如银河航天承担研制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核心单机产品均实现自主研制,采用面向批产的模块化设计,可实现批量化并行测试,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如果说固体火箭是商业航天领域的“轻骑兵”,液体可回收火箭就是撑起太空经济的“航空母舰”。中国商业火箭企业正以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全流程回收技术的国家。它凭借大推力优势突破载荷上限,以回收复用降低成本,是开启航天工业规模化时代的核心引擎。火箭发动机通过回收设计,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较传统一次性火箭降低70%,使低轨卫星“一箭百星”组网、深空探测器“批量发射”成为经济可行的商业方案。

“液体火箭可回收技术的逐步突破,堪称商业航天领域的工业革命,是对传统一次性火箭发射模式的颠覆。”在深蓝航天CEO霍亮看来,这项技术的核心意义在于将火箭从“消耗品”转化为“耐用工具”,为万星组网、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低成本“太空物流干线”。

星链卫星不断迭代,在卫星平台的小型化、轻量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表现出色。中国商业卫星在平台技术上也在持续创新,如千帆星座的卫星采用可堆叠型平板卫星平台,重量控制在300kg左右,有利于批量生产和发射。此外,中国在卫星的自主可控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保障了卫星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未来,可重复使用火箭、星上大能源、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将不断取得突破。同时,卫星及各类关键设备的低成本批量生产技术也将不断完善,进一步降低商业航天的成本


中国版“星链”计划“奇点”来临


美国星链计划的应用领域广泛,除了为家庭、商业用户提供宽带服务外,还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同时,在智能交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也有应用探索。中国商业卫星在市场应用方面也不甘落后,在海洋渔业、气象监测、地质勘探等领域积极布局,为相关行业提供数据支持和通信服务。例如云遥气象星座为中国气象局提供数据,用于数值预报和台风监测;专注夜光遥感的“珞珈一号”绘制“夜经济热力图”。美国拥有成熟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SpaceX公司不仅在卫星和火箭研制发射方面实力强劲,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如卫星零部件制造、地面终端设备生产、卫星运营服务等环节都有众多企业参与。


目前,美国星链拥有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万用户,在全球商业卫星互联网市场占据较大份额。

中国商业卫星互联网服务尚处于发展初期,用户规模相对较小,但中国近年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如上海松江区围绕千帆星座计划打造低轨宽频全球多媒体卫星产业集群;雄安以航天五院为主要支撑,形成河北雄安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推动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通信、遥感、导航领域,还将在汽车智能网联、低空出行、海洋渔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吉利星座将重点应用于汽车智能网联领域,通过卫星物联通信技术,让智能网联汽车在无人区也能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自动驾驶辅助。


中国计划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新技术突飞猛进,造卫星成本降低,让天上的科技应用便利地上的千家万户。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从单星试验到星座组网,从数据采集到智能服务,商业卫星正在实现从“太空基建”到“生态价值”的商业跃迁。

城市交通点多、线长、面广,路网规模大且结构复杂。利用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提取路网的位置、形状等信息,为城市路网核查工作带来便利。

过去勘察种植面积,需要人靠脚力一步步去丈量计算。卫星通过获取植被指数影像,根据植被反射不同波段光的比例形成数据信息,从而反映出农作物的长势、产量、出苗率等,200平方公里的农田仅用半个小时就能获取全域影像。

遥感技术具有大幅宽、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使得原始森林监测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监测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危险。

美国政府对商业航天采取积极的支持政策,在频谱资源分配、发射许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中国政府同样高度重视商业航天发展,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加大对商业航天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美国星链计划:若第三代星链卫星顺利发射部署,凭借其更强大的技术性能,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的领先地位,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如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发展。不过,需解决网络稳定性问题,同时应对国际社会对太空垃圾和轨道资源分配的关注与监管。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迅猛增至500余家,在轨卫星数量不断攀升。在北京城南的亦庄,聚集了160多家空天企业,商业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5%;而城北的海淀区,有众多商业卫星制造、测运控和运营企业。这一南一北两块区域,汇聚了200多家重点企业,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一半以上。

中国星链相关计划——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底形成1.5万颗低轨卫星的部署,GW星座计划2025年底在轨卫星数量突破100颗,2029年底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2035年实现全球覆盖。未来,随着卫星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集群的成熟,不仅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还将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通信服务,助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未来3年内,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光时刻。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作出预测。这家公司是国内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2018年实现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商业火箭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抓手,成为一些地方经济新增长极。除“北京火箭大街”外,在安徽蚌埠,深蓝航天、九州云箭、凌空动力等企业已相继落户,力争到2035年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在山东海阳,以海上发射母港、火箭总装制造为龙头牵引,逐步吸引关联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圈。

t0409e5368362098652.jpg

分享
写评论...